学者观点
学者观点
我国体育裁判员研究
时间: 2021-12-31 浏览次数: 1029

1   研究目的

   近年来,随着世界竞技体育赛事的增多、比赛激烈程度的加剧,“裁判员问题”渐已成为“体育领域”,乃至“社会领域”所共同关注的焦点。从世人瞩目的 “第27届雅典奥运会”到国人瞩目的“第十届全运会”,再到国内球迷瞩目的“足球联赛”、“篮球联赛”,人们在为精彩比赛喝彩叫好的同时,也在为个别裁判员某些不符合规则的判罚、不符合常理的举动,而感到痛心疾首。“裁判问题”正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时而成为本应为“配角”的“主角”。

   “环境管理学”是环境科学与管理科学相互交叉产生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很强的横断性特征,它标志着环境科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与成熟。21世纪,其环境管理学产生的背景和前提正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环境战略。由此可见,“环境——环境管理——环境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渐已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观点。为提高本研究的理论深度,本文以上述理论观点为引思,提出以“篮球裁判员”作为研究的焦点;以“环境管理”作为研究的依托;以“构建中国篮球裁判员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体系”作为研究归宿的主要研究体系。

   本文以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及逻辑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篮球裁判员“宏观、中观与微观”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分析,进而重新思考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环境管理体系对篮球裁判队伍产生的深刻影响;管理模式、组织机构及监督机制等中观环境管理体系对其产生的影响效能,以及微观环境管理体系中主、客观因素对其个体产生的影响。通过对篮球裁判“环境管理”整体系统各层次的分析,进而剖析制约与影响篮球裁判员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篮球裁判员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1)“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引证

   “环境管理”理论基础引证是支撑本研究内容的理论平台,理论基础构建得清晰合理、全面具体、深入透彻,将对本研究形成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为此,本文引用了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运用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论支撑,进而为深入地分析与论证全文奠定了坚实而厚重的理论基础。

   (2)篮球裁判宏观环境管理体系现状及影响效能

   依据“环境管理体系”理论分类阐释,本文分别从“自然环境管理”与“社会环境管理”两大方面,系统、深入地探讨与论证了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环境影响下,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其宏观环境管理因素对我国篮球裁判系统内部产生的量变与质变。

   自然环境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资源环境。社会环境管理体系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法律环境。在社会环境管理体系中,各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即可以产生“1+1>2”的效果。“政治环境”有利于对裁判队伍爱岗敬业精神的形成产生影响力;“经济环境”有利于对裁判队伍规模与数量的增长产生推动力;“文化环境”有利于对裁判队伍业务能力的提高产生促进力;“法律环境”有利于对裁判队伍廉洁自律、克己奉公行为的形成产生强制力与约束力。因此,篮球裁判与社会环境各相关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已成为篮球裁判队伍健康、稳步发展的有利外部条件保障。

   (3)篮球裁判中观环境管理体系现状及影响效能

   中观环境管理体系指直接作用于篮球裁判主体的客观影响因素,即对篮球裁判实施主要影响的管理部门与管理方式等。依据本文对我国“篮球裁判环境管理体系分类”的理论阐释,我国篮球裁判中观环境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组织机构、管理模式、监督机制、培训途径及遴选办法。

   我国现行的篮球裁判管理模式对其产生的影响效能可概括为:现行管理模式存在着“人事管理”疆化、“管理方式”单一、“管理机制”匮乏等现象。为了有效地推进管理模式改革,本文提出从“业余裁判制”向“职业裁判制”过渡的发展构想。

   我国现行的篮球裁判培训途径对其产生的影响效能可概括为:由于我国现行的篮球裁判“培训渠道不够宽泛”、“培训时间较为紧凑”,从而使高级别裁判员得不到充分的“再提高、再学习、再充电”的机会;低级别的裁判员得不到“高水平、高层次、高强度”的培训与辅导,进而造成高水平裁判员无法“出类拔萃”;低水平裁判员“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为此,应通过正规的培训途径,建立有效培训机制,加快裁判员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我国现行的篮球裁判遴选办法对其产生的影响效能可概括为:其一,现行的遴选办法过于简单,没有规定出具体的量化标准;其二,尚未形成显著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模式;其三,没有制定出明确的监督机制;其四,没有很好地解决从“人治”向“法治”的过渡。为此,应加快建立“优胜劣态”的竞争机制、增加“遴选过程”的透明程度、营造“公开公正”的监督环境、形成“有法可依”的制度保障。

   我国现行的篮球裁判监督机制对其产生的影响效能可概括为:现行的以中国篮球协会为主的“监督途径”已不能满足广大篮球裁判员的理想需求。为此,本文提出应通过组织管理的主体——中国篮球协会;组织管理的客体——裁判员与球队;组织管理的评判者——媒体与观众,对篮球裁判员实施监督。通过上述监督途径,可以充分避免管理主体的“一言堂”,杜绝“官哨”与“黑哨”事件的发生,真正形成“优胜劣汰”的监督与竞争机制。

   (4)篮球裁判微观环境管理体系现状及影响效能

   所谓微观环境管理是指在宏观、中观环境管理指导下所进行的具体性、经常性的管理工作,即直接作用于篮球裁判员主体的主观影响因素。依据本文对我国“篮球裁判环境管理体系分类”的理论阐释,我国篮球裁判微观环境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基本情况、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心理品质和身体素质。

   我国篮球裁判员的基本情况及对其产生的影响效能可概括为:从从业人数上看,现已基本形成了“底厚尖精”的发展走向,但从“塔基”到“塔身”再至“塔尖”的人才培养层次上看,还尚未形成完善、系统的管理模式与遴选办法,从而造成不同阶段、不同层次裁判员严重流失的现象;从年龄结构上看,基本呈现正态、稳步的发展趋势,但由于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遴选机制”与“培养方案”,因此,造成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特别是一些有发展前途的裁判员,由于错过了最佳的“晋升”时机,进而前途渺茫、前景暗淡;从执裁动机上看,部分裁判员将“改变职薪”——即谋得更好的工作环境与薪金;“境遇满足”——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更显赫的地位与价值及“自我完善”——即将适应社会、锻炼自我等,作为从事裁判事业的动力源泉,无可厚非;但将“职业崇尚”这种篮球裁判员所必备的品质与从事该职业最基本的动力源泉作为最低选项率,实在另人担忧。

   我国篮球裁判员的职业道德及对其产生的影响效能可概括为:从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看,裁判员职业道德除具有一般职业道德的具体性、稳定性、持续性和适用性等特点之外,还应具备更鲜明的自觉性、积极性、严肃性、敏感性、复杂性和双重性等特点;从职业道德的基本素质看,根据篮球比赛和裁判员的职业特点,裁判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包括热爱事业,崇尚奉献;公正无私,执法严明;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尊重同行,团结协作等;从职业道德的形成途径看,主要包括法规约束、规则约束与环境约束等。

   我国篮球裁判员的业务素质及对其产生的影响效能可概括为:篮球裁判员所必备的业务素质主要包括:精通规则和裁判法;掌握执裁技能;通晓技、战术知识与方法;锻炼英语应用能力等。影响篮球裁判员执裁“正判率”的业务因素主要表现为:对规则和裁判法的掌握程度与裁判员的临场执裁经验占有较高比重。因此,锻炼、培养裁判员的执裁经验、驾驭规则与控制比赛的能力,使其胜任激烈、高水平比赛的需要,已成为提高篮球裁判员业务素质的当务之急。影响篮球裁判员“英语交流”能力的“主、客观”因素主要表现为:被调查的裁判员中现已达到大学英语六级和四级水平的裁判员不足20%,通级率较低;绝大部分裁判员认为自己现有充足的时间,也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和思想懒惰,进而制约了其英语水平的再提高。

   我国篮球裁判员的心理品质及对其产生的影响效能可概括为:篮球裁判员所必备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快速的反应能力;强大的自信心;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坚强的意志品质;高度的注意力;宽广的注意范围;敏捷的思维;大胆果断的宣判;适宜的神经类型与性格特征。影响篮球裁判员临场执裁“正判率”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为:首先,“领导在场”与“领导暗示”的选项率占有较高比重,不仅体现了我国现有的篮球裁判员管理体制,而且也体现了“长官意识”严重的“官本位”思想;其次,“现场球迷因素”的选项率也占有较高比重;另外,“与主队的关系”、“与客队的关系”、“与同伴的关系”、“与技术代表的关系”,也是裁判员情绪波动的导火索,由于上述千丝万缕因的干扰,必然会影响其执裁的“正判率”。

   我国篮球裁判员的身体素质及对其产生的影响效能可概括为:篮球裁判员所必备的身体素质主要包括:速度快;耐力好;灵敏与敏捷度高。提高篮球裁判员身体素质的主要途径为:日常的个人训练与积累;赛前体能测试及晋级体能考核等方式。

   (5)中国篮球裁判员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

   本文在参考牛文元同志提出的以生存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作为创建可持续发展战略系统层次的基础上,提出以“大系统思想”为切入点,以“系统层次构建”为依据点,以“主导因素”为重要观测点,以“相关因素”为辅助带动点,所构建的中国篮球裁判员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在各层次、各系统的分析过程中,采用以“主导因素”带动“相关因素”的发展战略,集中重点、优化资源、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在主导因素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牵动相关因素的协调、互助与持续发展。

   在宏观层次构建设想中,本文提出完善主导因素——优化“经济环境”,发展相关因素——营造“文化、政治、法律环境”的战略构想;在中观层次构建设想中,提出完善主导因素——改革“管理模式”,发展相关因素——规划“监督机制、培训途径、遴选办法与组织机构”的战略构想;在微观层次构建设想中,提出完善主导因素——提高“业务素质”,发展相关因素——健全“职业道德、心理品质、身体素质”的战略构想。

   作者:赵晶(哈尔滨体育学院)

   闫育东、王家宏、郭照德、朱志强、沈荣华、张雄、汪洋、李克良